2019
11
06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0次
久违了,相识和相熟的北京画院的画家朋友们,多年未拜读你们的大作,此次在《影响力--中国当代油画展》上欣喜地看到你们的作品,深感虽然岁月流逝,但几十年来你们热爱生活,紧贴时代脉搏的初衷未改,对自然常怀敬畏,对万物生灵常怀的悲悯之心未变。
50多年前就已相识,今已91岁高龄的张文新,自60年前的成名作《少年之家》以来,《工程列车》、《间苗》、 《巍巍太行》(获文化部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往无前》、《战友》(此两件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等描绘工农兵,表现历史或现实题材的作品,都以写实造型的深厚功力、贴近生活、紧随时代步伐而享誉画坛。
▲ 张文新《工程列车》1957年 125×280cm
▲ 张文新《间苗》1963年 149.2×50cm
▲ 张文新《巍巍太行》1979年 200×300cm (中國美術館藏)
▲ 张文新《一往无前》1980年 300×600cm
2014年,86岁时所画《留住青山》,仍以炉火纯青的造型表现技巧,刻画出普通百姓祖孙两代温情满溢的植树情景,寄寓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情怀。
张文新写实表现技巧能臻入化境,源于几十年来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造型手法孜孜不倦的探求。几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张文新曾在太阳底下,汗流浃背地长时间对着一个煤块写生,研究它的色彩、结构的变化(前几天,张文新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想不到的是这张写生拿回屋里什么也看不出,变得像一个真的黑煤块),这种钻研探索精神令人赞佩!
相熟的、被艾中信先生(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评论家)称为“新中国第一位以油画风景为创作题材的画家”王路,在创作时常有“魂牵梦萦”的感觉(如1959年创作《白洋淀上》时,就做梦都在画画)。20世纪80年代,王路去新疆写生(此行创作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天山之晨》),他对天山皑皑的白雪十分着迷,常幻想着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有一间小屋,在冰雪色裏中万籁俱寂,在那里享受不被打扰的安宁。三十多年来这个梦想一直困扰着他,终于在2012年画出了《冬天的梦》。一位美国友人问他:这样高的山顶上怎么还有人家?他们怎样才能上去?当然这位友人不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唐诗。
“不被打扰的安宁”是王路的梦。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北京市美术家协会收藏的《深深的湖》中就可窥见此类意境。在喜欢说笑的王路内心深处其实藏有一点出世的东西。
《古都夕照》画的是北京东四十条一处临街的百年老屋。虽然老旧显出苍凉,但从它的气派可以想见当年居住在此的应是达官贵人,而如今进出此门的已是头戴贝雷帽、身穿长风衣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普通百姓。南唐李煜词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路没有愁,他有的只是对岁月沧桑的一点喟叹。
▲ 王路《揽月》2014年 150x130cm
2014年,当中华儿女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气魄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之际,年近八旬的炎黄子孙画家王路,也用金色的《揽月》长城来表达着自已对祖国辉煌成就的赞美与祝福。
王路的风景画秉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不拘于一地一景的再现,而是抒发主观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景物,在画《白洋淀上》(中国美术馆藏)时,王路强调了画面主体芦苇的高、挺、厚实,塑造出白洋淀抗日游击队雁翔队队员所说的“铜墙铁壁”的形象;画《北国风光》(1961年,毕业创作)时,以画面左侧的黑色山峰,象征着在极为艰苦的年代,石油工人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而在《揽月》中,王路则巧妙地运用了秋季常见的、白昼仍高悬着皓月的自然景观,与雄伟的长城组合在一起,出色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
初识姚远时,他还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聪明好学,勤奋热情,对绘画技巧勇于探索。四十年来,为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一直在不懈努力。从最近几年的创作看,我认为姚远终于成功地找到了自己,以《浴室系列》证明了自己艺术风格的成熟。几百年来,描绘女人体的油画不计其数,不外乎行坐卧,肥瘦美丑,全是赤裸裸直接呈现在观赏者面前。似乎女人体画已画到了尽头。但姚远独辟蹊径,在浴室中为我们展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却更耐人寻味的女人体。为我们再现了百姓家平凡生活中普通的画面。温暖淡雅的色调,朴素简洁的场景,虽然隐约却仍不失厚重的女人体,都使姚远的这系列画作不同凡响,具有了大师气质。
▲ 姚远《浴室系列2》2019年 100X80cm
▲ 姚远《浴室系列3》2019年 100X80cm
姚远独具浴室毛玻璃的描绘简直让我感到惊绝!那凝结在玻璃上的水雾,那滑落的水珠在玻璃上留下的痕迹……观察得是何等细致入微,表现得是何等美妙真切!这种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令人赞佩!
三十年前我就曾写过一篇介绍艾轩的短文(不幸的是此文落入不良之人手中,不知所踪)。这些年来, 我一直放不下艾轩笔下藏族人物对我的感动!我忘不了那些脸颊被高原强烈紫外线灼伤、柔弱的身躯裹在厚重的皮袄里的女孩,在冰天雪地中仍如雪莲般绽放,她们纯真的眼神,毫不自知的美丽让我看了心疼!这些画作掩不住艾轩心中的悲悯和淡淡的哀伤。
21世纪,艾轩有了新的视野,他塑造了一些祖辈、父辈的藏族硬汉子。《圣山》(2009年)中,被岁月的风霜磨砺出如钢铁般坚硬外表的中年汉子,那一家子的顶梁柱,妻和幼子的保护神,为他们的幸福,他会献出一切;正《穿越狼谷》的父亲警惕地观察四周,随时准备为女儿抵挡可能出现的凶险。那饱经忧患,满脸沧桑的祖父,紧攥着双拳,似在致谢,又似在道别。这幅名为《寒雾》的画作,让我感到作者创作时寄寓的象征意味;用褪色老照片的色调和已显得有模糊的形象刻画来隐喻这位祖父不久将会逝去,而他所经受过的苦难也将一去不返,他的孙辈则将会伴随希望幸福成长。我想这是艾轩的《寒雾》告诉我的讯息。
▲ 艾轩《寒雾》2012年 180x150cm
20多年后再见到的邵飞仍如过去那般美丽。在多年来以自由自在的幻想抒情以后,邵飞改用具象的风景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梦归家国》风景组画,创作于邵飞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的时期,那种对祖国、对家园的思念是她创作此组画的原因。“离得越远,心与祖国贴得越近”这是海外游子的共同心声。邵飞满脸柔情完成的风景组画必将赢得更多海外赤子的共鸣。
▲ 邵飞《梦归家园一》2002年 130x175cm
▲ 邵飞《梦归家园三》2002年 130x175cm
当前展览 Current Exhibition
影响力——中国当代油画展
2019年10月20日—11月20日
免费参观
东亿美术馆 · 北京
Dongyi Art Museum/Beijing
免费开放 Free admission